搜索

/
新中医诊疗体系发展和推广成效情况简报

新中医诊疗体系发展和推广成效情况简报

新中医诊疗体系发展和推广成效情况简报

详情





新中医诊疗体系

发展和推广成效情况简报


第一章 新中医的历史渊源


 1938 年 9 月朱中德、章次公等先辈在上海创刊《新中医刊》。其 办刊宗旨为:1.利用科学头脑,整理国医学术;2.博采合理学说,融 合中西特长;3.负责任,能努力。初步形成以“中西医兼容,吸收西 医的精华,发扬我国医药为主旨”的新中医基本框架和概念。

1958 年 10 月 11 日,泽东主席在卫生部党组 9 月 25 日向主席 并中央报送的《关于组织“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上 批示: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 中国新医学,新药学。在医学上,我们是有条件创造自己的新医学的。     80 年代前钱学森院士提出“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将来的医 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中西医 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 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 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 目标纲要把“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作 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筋膜学、现代生物学坚实的科学研究,科学阐释中医基础原 理,跨学科、跨领域优化创新,特别在临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基础上,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王自平院长于 2014 年正式提出“新中医诊疗体系 ”,认为新中医诊疗体系中西医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章 南京新中医研究院简介


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业内人尊称为“南京新中医”。“新中 医”最初之内涵,是指原创的中医技术,其提出者为南京新中医学 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原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任编辑、中医外治法 技术非官方培训的开创者王晓(孝)智。

1987 年,王晓(孝)智主任与小针刀疗法发明人朱汉章,以民间 组织的身份,在南京首次向全国推广小针刀疗法。由于该技术疗效突 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自此,小针刀疗法乃至后来的 针刀医学,在中医、甚至整个医学领域内异军突起,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同时,这种创新精神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其它针法及中医特色 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发展,在中医行业内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局面。1999 年,王晓(孝)智主任在南京成立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 专业从事针刀医学、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和培训, 被业内人士称为针刀医学的“黄埔军校”。2007 年,王自平接任南京 新中医学研究院院长。王自平院长在临床诊疗上颇多建树,取得了多 项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疗效,丰富了中医治疗病 种,在行业内获奖无数、硕果累累。2014 年,以王自平院长为核心的 医疗及学术团队,以中医思想为引领,正式构建提出新中医诊疗体系。


第三章 新中医诊疗体系的诊疗理念和优势


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概念,是以中医诊治理念(以激发人体自身修  复和免疫能力)为引领,以筋膜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科  学理论为依据,对中医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突破基础上,达 到中、西医高度融合并融汇各民族医学而重新构建的新的医学体系。

新中医诊疗体系的学科构成:基础学科:筋膜解剖学(fasia anatomy)、筋膜组织、细胞学、筋膜病理学(新中医病理)、筋膜免 疫学;临床学科:关联临床如疼痛科、康复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 中医科等几乎所有慢性病科室。

新中医诊疗体系的具体阐述,以中医整体观和筋膜解剖学为指导 思想,依据中医"五体"、"脏腑"等人体组织相互间的紧密联系,遵循 "一针、二灸、三用药"优化治疗原则,集合现代医学诊疗方法,跨学 科、跨领域对患者施行"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方法论。以拨针、刺 骨、火针、针刀等中医微创和各种针刺为主要治疗技术,结合埋线、 刺血、手法、膏药、艾灸、中药熏洗、中药口服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从结构、功能整体干预达到"一人而兼十三科"的诊疗。

新中医的特色及优势:新中医诊疗体系遵循“杂合以治”、“一针、二灸、三用药”的 诊疗理念,摒弃门户之见,改变“门派独立、方法单一”、“专科专病、各自为政”的格局。医务人员在了解和掌握不同技术特点的基础 上,遵循“重病大治、轻病小治”、“大针调形、小针tiao气”及“皮、 肉、筋、骨、脉、气、意”同治原则,临床上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 病的某个阶段选取最佳的治疗手段。在掌握了一整套各种针刺技术为 主的非药物治疗后,也改变了“重药轻针”、“以药养医”业态,充 实了临床各科中医诊疗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案。形成了以非 药物中医医疗技术为主,以西医技术互补,已实现诊治各类慢病及重 大慢性疑难疾病为主的中医发展模式。补充了“以药为主”的主流中 医,也解决了西医对慢性病诊治效微的局面。

新中医诊疗体系是我国在新时代从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上的原始创新。回归以解剖学为依据的系统观,依据循证医学的模式,突破中西医融合困局,不但传承发展了以药为主的主流中医,以解剖学为依据也打破了中西医的界限,其包含了原有中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模式, 对中西医进行跨学科、跨领域集成优化创新;完成中医从经验到学问(科学)的可能。使中西医依据筋膜解剖学在“道”的层面回归统一,在“术”的层面上“杂合以治”,为今后医学发展方向完成了顶层设 计。不只建立在理论上的构想,而是已经具备一整套较成熟的临床实践方法。

新的诊疗模式,不但是引领西医突破发展瓶颈的源动力,也使中 医成为医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已基本能够实现“国办发〔2023〕3 号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的要求: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推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和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显著提高部分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疗效,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创新诊疗模式。

新中医诊疗体系是“一人而兼十三科”的全科模式。在当前既有 医疗体系专科化要求下,全面提升康复科、针灸科、骨伤科、内科、 妇科等各科业务骨干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患者在不同专科治疗专科疾 患时,医生除了针对某一疾病治疗的同时,在不增加患者、医保费用 的情况下、通过对人体整体调治,对同一患者的各种慢病一并治疗, 减少患者游走于不同科室治疗不同的疾患。探索实践了患者满意、医 生实现价值、医保节约费用的医改新模式。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 强直性脊柱炎等重大疑难病种的临床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业 已实现慢病在治疗上的四大转变:

①变不可治为可治;

②变难治为易治;

③变难愈为速愈;

④变痛苦性治疗为微痛性治疗;

⑤变创伤性治疗为微创性治疗。


第四章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推广情况


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中,提出以道驭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新中医”医、教、研整体战略规划中,确  立继往开来复兴中医,弘道扬善济世救人的历史使命。 自 1987 年向  全国推广以针刀疗法为主的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累计为各类医务人员 培训近 50 万人次。自 2015 年起,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与多地省市县 政府合作进行技术推广,由当地卫健委组织,对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医 疗机构医师进行大规模培训。

2015 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卫健委举办“新中医诊疗体系高级研修 班”,对桂林市 2600 余名医师进行了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技术培训, 共八期,历时一年。(可参考桂林市卫中〔2015〕14 号、市卫中〔2016〕 15 号文件)。

2016 年,经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门听取新中医诊疗体系学 术汇报,并派专人到广西桂林、江苏南京、四川成都实地考察临床等 基本情况后,报请国家民政部、科技部、卫生部按法定程序正式批准 成立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会。

2016 年, 由西藏自治区那曲卫健委和西藏阿妈仓公益基金会发 起,由十一世班禅大师母亲桑吉卓玛女士带队,10 名藏区医师赴南京 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新中医诊疗体系技术培训”。

2018 年至 2019 年,由甘肃省景泰县、会宁县、华亭市当地卫健委组织,先后遴选辖区内各级公立医院的骨干医师,接受“新中医诊 疗体系技术培训”。(可参考华卫计发〔2017〕606 号、华卫计发〔2017〕 636 号、华卫计发〔2017〕637 号、华卫计发〔2017〕651 号、华卫计 发〔2018〕54 号、景卫计字〔2018〕76 号文件)。

2021 年 11 月 6 日上午,福建省惠安县中医院建立王自平名医工 作室,2022 年成立新中医慢病诊疗中心。

2022 年,由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发起,遴选全省各级公立中藏 医医院骨干,举办“新中医诊疗体系针刺法培训”。

2022 年 6 月 17 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日喀则市推广普及新中医诊疗体系工作实施方 案》。(可参考日医改办〔2022〕4 号文件)。

2022 年 5 月、6 月、9 月,由甘肃省白银市卫健委主办,在全市 各级公立医院遴选骨干人才,进行了三期“新中医诊疗体系治疗慢病 高级骨干培训班”。(可参考白银市卫中医发〔2022〕26 号文件)。

2022 年 9 月 4 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白银市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 2022 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推广普及新中医 诊疗体系。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创新诊疗模式、试点技术推广、建立 专科联盟、凝练科研项目和政策法规保障等重点工作,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自平新中医专家工作室,建立全市新中医诊疗专科联盟。加 快制定符合实际的医保支持政策措施,积极申报全国公共卫生慢病治 疗和技术突破应用试点,打造新中医诊疗体系和慢病防控可推广、可 复制的‘白银样板’”。(可参考白银市政办发〔2022〕152 号文件)。

2022 年 11 月,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四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要求:“在乡及以上医疗卫生 机构建立新中医慢病诊疗中心或诊疗科,打造 20 个新中医慢病诊疗 示范点”。“规范市县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 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建成 15 个省市级中 医特色优势专科。发挥新中医诊疗体系诊疗慢病等专科优势,培育一 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 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医院,培育一批省市级名中医”。“在全市建立 新中医诊疗慢病专科服务体系,促进中西医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提升 相关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引导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 健机构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创新 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强相关领域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可参考白银 市政办发〔2022〕192 号文件)。

2022 年 12 月 6 日,白银市医保局印发《白银市医疗保障局 白 银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 通知》: “支持将源于古代经典、至今仍广泛应用、群众认可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新中医诊疗技术优先纳入全 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

2023 年 1 月 18 日,在白银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普及新中医诊疗体系”被写入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 年 4 月 26 日,白银市委市政府响应《关于印发2023 年省市为民办实事实施 方案的通知》, 将“新中医慢病诊疗管理体系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 项目。(可参考白银市政办发〔2023〕32 号文件)。

2023 年 10 月 30 日,福建省惠安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印发《惠安 县新中医强基扩面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 年)》的 通知:“依托新中医诊疗体系,采取“分期推动、主动自愿、扎实稳 步、立足实效”的原则,稳步提升全县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实施强 基工程和扩面工程,逐步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支撑的 新中医服务网络体系。”(可参考惠卫综〔2023〕119 号文件)。

2024 年 1 月 12 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发文《白银市 2023 年为民 兴办十件实事之一 :完善中医医疗体系 提升慢病服务能力》, 明确 指出:“2023 年通过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在全市建成了一批新中 医慢病诊疗专科服务体系,打破旧规模,增设新学科,全面提升诊疗 能力,将满足更多患者就医需求,对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 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24 年 2 月 3 日,白银市人民政府新春走基层,为新中医诊疗  体系作专题报道《新中医:古法“新”用 守护群众健康》,报道表  示:“新中医诊疗不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人而兼、还要专科  以钻,进一步推动以“单病种防治为主”的慢性病管理向“以人为核  心”的整合型全程健康管理的转变,构建适合新形势下“以人为核心” 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新中医诊疗体系的出现,让传统“古 法”焕  发新的生机。随着中医药服务同步下沉,新中医已经走向社区,走到  群众的身边去,一边为人们提供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一边释放着中华  传统中医文化的吸引力。”

2024 年 3 月 14 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省市为民办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在全市乡镇卫生院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旗舰中医馆”8 家,在全市村卫生室和社 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80 家,完成常见病、多发病新中医规范 诊疗 5000 例,乡级新中医诊疗体系治疗慢病进修提升班培训100 人, 村级新中医诊疗体系普及培训班培训 710 人。”为目标任务,“项目 经费共计 300 万元,市级财政和县(区)财政各承担 150 万元”。(可 参考市政办发〔2024〕19 号文件)。

2024 年 4 月至 7 月,白银市卫健委连续举办“2024 年为民办实 事全市新中医诊疗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执业医师 进修提升培训班”四期,每期 20 天,共计培养 77 人,连续举办“2024 年为民办实事全市新中医诊疗体系村医普及培训班”四期,每期 5 天,共计培养 726 人。(可参考市卫中医函〔2024〕2 号-4 号、7 号-10 号、12-16 号文件)。

2024 年 4 月 23 日,西藏日喀则市卫健委发文《关于 2024 年日 喀则市新中医诊疗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针对市、县藏医院藏医技术 骨干人员进行为期 4 天的培训,以“提升全市中医诊疗技术,拓宽全 市藏医医务人员对高原病的诊治思路,改进治疗理念,提高从业技术 人员对高原病的治疗水平。”

2024 年 6 月 4 日,甘肃省平凉市卫健委发出《关于在全市卫健 系统推广学习华亭市上官镇中心卫生院党建引领经验持续推动卫生 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学习上关镇中心卫生院,坚持人才 兴院,以党员标兵领军特色科室。组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小组,推行 “骨干带团队,团队带全员”带教模式,建成中医微创治疗、新中医 慢病治疗等特色治疗室 9 个,推广拨针、小针刀等适宜技术 20 余项, “刺骨术联合拨针治疗 2 型糖尿病技术”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技术发明二等奖。门诊、住院患者较两年前增长近 3 倍,医疗收入增 长 4 倍多,医务人员绩效收入翻番,以中医服务特色带动医院发展, 更快实现“建设全省中医理疗特色卫生院”的目标。”(可参考平卫 函发〔2024〕154 号文件)。

2024 年新疆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引入新中医诊疗体系,邀请南 京新中医学研究院诊疗专家来院坐诊,并开展基层传帮带下沉三台分 院,提升三台分院医疗服务能力。

2024 年 11 月召开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创新筋膜分会学术活动, 并向全国推广“新中医惠安模式”,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  会正式更名为创新筋膜分会。


第五章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成效情况


随着新中医诊疗体系在全国从三甲医院(如 301 医院)到乡卫生 院(含村卫生室)各级医疗机构的逐步推广,全面提高当地治疗各类 慢性疑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医疗水平,取得了老百姓满意 (治愈率提高)、政府满意(医保支出下降,医疗扶贫工作落地)、 医生满意(收入提高)的结果。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2023 年 4 月 26 日,白银市委市政府响应 《关于印发 2023 年省市为民办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 将“新中医 慢病诊疗管理体系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 年 6 月,由白银 市卫健委、白银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栏目《健康白银》推出 了系列专题《新中医——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2024 年 2 月 3 日, 白银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众号系列栏目《新春走基层》发表《新中医:古法“新”用,守护群众健康》, 报道了在基层社区医院中,新中医 如何帮助高血糖、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2024年 3 月 14 日,《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2024 年省市为民办 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建设“旗舰中医馆”8 家,在全市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 站建设“中医阁”80 家,完成常见病、多发病新中医规范诊疗 5000 例,乡级新中医诊疗体系治疗慢病进修提升班培训 100 人,村级新中 医诊疗体系普及培训班培训 710 人。”为目标任务,“项目经费共计 300 万元,市级财政和县(区)财政各承担 150 万元”。

以福建省惠安县中医院为例,2022 年初成立新中医慢病诊疗中 心,打造以慢性病管理、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诊疗中心, 新中医诊疗技术在惠安县中医院所有科室广泛临床应用。2023 年,新 中医慢病诊疗中心扩增床位 60 张,病床使用率达 95.9%,优势病种 中医治疗率达 90%以上,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率达60%以上, 在泉州市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中多数重点指标增长率排名前列:

①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 53.22%,排名全市第一;

②医疗服务性收入增长率 98.62%,排名全市第一;

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与上年同期比较 11.85%,排名全市第一;

④门急诊人次数增长率 19.08%,排名全市第四;

⑤出院人数增长率 50.78%,排名全市第三;

⑥中药饮片收入占比 8.41%,排名全市第二;

⑦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卫生材料费 10.05%,排名 全市第一。

惠安县中医院通过创新引进新中医诊疗体系诊疗理念和整套技 术体系,探索以中医技术为主、西医技术互补,聚焦慢性疑难疾病诊疗 的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惠安模式”。2023 年 10 月 30 日,福建省惠 安县卫生健康局印发《惠安县新中医强基扩面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 方案(2023-2025 年)》通知:依托新中医诊疗体系,采取“分期推 动、主动自愿、扎实稳步、立足实效”的原则,稳步提升全县中医药 健康服务水平,实施强基工程和扩面工程,逐步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 头、镇卫生院为支撑的新中医服务网络体系。2023.11.6.惠安县卫生 健康局公众号“健康惠安”发布:开展强基扩面提升工程三年行动, 推动新中医诊疗体系惠安模式发展再上新台阶。2024.9.2.《惠安县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惠安县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的通知》的重点任务,第九项“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加 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开展新中医强基扩面三年行动,推进县中医院 新中医慢病诊疗中心建设”。惠安县推行新中医诊疗模式全面提升百 姓就医获得感。

由于新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模式及显著的临床疗效,由全国政协 委员在充分调研后,把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推广作为提案向国家建议。 2022 年提案为:《关于推动普及新中医创新诊疗体系提高疑难病诊治疗效及医改新模式的提案(提案号02461)》;2023 年提案为:《关于加快原始创新“新中医诊疗体系”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应用提高重大疑难病诊治疗效的建议(提案号W04358)》。


第六章新中医诊疗体系的未来展望


新中医诊疗体系,可全面提高医疗从业技术人员的诊疗水平。新   中医诊疗体系以中西医学通用的解剖学为依据, 中医不再是“模糊” 的“玄学”,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上”能够理解和   接受的“中西医融合”的科学中医。通过对中西医师“跨学科、跨领   域”的培训,改变中西医医生的诊疗思想和诊疗理念。

中医医生的显著变化:①对诊断心中有数,做到依据生理学、病 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客观结果并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评估; ②对操作心中有底,以解剖学为依据,做到各种针刺技术操作安全; ③对治疗和预后判断胸有成竹,改变“以药为主”的中医治疗、全面 掌握超越常规疗效的各类创新针刺术,对各类慢病及慢性疑难病的治 疗,疗效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④真正做到“一人而兼十 三科”,即一个医生在治疗一种病的同时,可完成对同一人体各类慢 病及慢性疑难病的治疗,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和医保费用。

西医医生的显著变化:①以筋膜解剖学为依据,打破西医医生对 中医缺乏科学层面认识的固有思维,明晰中医为什么要以经络为诊疗 根本;②依据人体筋膜局部和整体关系,明晰为什么要对人体进行整 体治疗时,即一个医生在治疗一种病的同时,可完成对同一人体各类 慢病及慢性疑难病的治疗;③掌握更多有效的中医针刺技术为主,使 复杂治疗变为简单治疗。

新中医诊疗体系,可实现治疗各种慢性疑难重症的五大转变:① 变不可治为可治;②变难治为易治;③变难愈为速愈;④变痛苦性治 疗为微痛性治疗;⑤变创伤性治疗为微创性治疗。使慢性病和疑难重 症得以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治疗,大大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 95%以上,但看病贵、看病难依 然遭到民众的普遍诟病。公立医院作为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 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却面临债务日益增长、财政补贴不稳定、 医保支付拖欠、民众不满情绪增加的囧境。

慢性疑难疾病是损害国民健康的大敌,目前临床常规诊疗模式和 方法不能达到患者期望值和满意度,已成为消耗医疗资源的黑洞和危 及国民健康的首要原因。以慢性疑难疾病为突破口,新中医诊疗体系 不断推广普及,可探索出一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







模板: D:\wwwroot\NCC221112\wwwroot\template\default\footer2.html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