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新中医诊疗体系第47届康复评估轻手法正骨培训班圆满结业!
全国新中医诊疗体系第47届康复评估轻手法正骨培训班圆满结业!
2025 年 7 月 28 日,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第 47 届康复评估与手法正骨培训班圆满结业。来自全国多地的中医从业者与康复理疗师们,在新中医的课堂上完成了一场关于 “辨构为先、手法为要” 的深度研修,为这段聚焦骨骼与肌肉平衡的学习之旅画上了扎实句点。
本次培训班的核心主讲人,是新中医学界在康复与正骨领域深耕多年的范治刚院长。作为新中医手法体系的重要带领人,范院长始终秉持 “用手法精准评估,无精准不正骨” 的理念,将康复评估的严谨性与手法正骨的灵动性融为一体,让学员们在理论与实操的交替中,真正读懂 “人体力学平衡” 的深层逻辑。
课程开篇,范治刚院长便引经据典地点明了手法和康复的重要性:“左手重而多按,欲领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人体就像一座精密的天平,骨骼是秤杆,肌肉是砝码,一处错位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人体微结构的三维空间变化。力道不对会偏,角度不对会斜,唯有精准定位才能复位。” 他从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入手,系统地将人体分为五大关节区域:枕寰关节区域、肩胛胸壁关节区域、骨盆关节区域、髌骨胫骨关节区域以及聚下关节区域,并提出了以手法矫正治疗慢性疾病的可行性等新的观点和理论。从触诊时的 “喜按、拒按点定位” 到体态观察中的 “力线偏移”,从影像学报告的解读到患者主诉的细节捕捉,每一个诊疗环节都被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让学员们明白 “看得见的疼痛只是表象,摸得到的失衡才是关键”。
理论课上,范院长总会结合 20 余年的临床案例深化理解:“曾有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外院做了三次正骨都复发,不是手法不对,而是没发现他骨盆前倾导致的代偿性腰椎压力 —— 评估时漏了这一步,治疗就成了‘头痛医头’。” 他用这样的实例反复强调:“手法是‘术’,评估是‘道’,先明道再求术,才能让正骨效果稳、准、久。切记学习一定要做到学艺不学形”
实操环节更是课程的 “重头戏”。范院长坚持 “手把手带教,一对一纠错”:从人体微结构的三微空间变化,到触诊时的 “指尖敏感度训练”,再到颈椎旋转正骨时的 “寸劲发力 技巧”,他一边示范一边叮嘱:“发力要像‘弹钢琴’,看似轻巧,实则每一分力都用在关节复位的迹上,绝不能用蛮力硬掰。” 学员们轮流上手实操,从最初的紧张僵硬,到逐渐找到 “手随心动、力达病灶” 的感觉 —— 有位来自新疆的学员感慨:“以前总觉得正骨靠‘力气’,今天才明白靠‘手法’和‘巧劲’,范院长教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读懂人体’的本事。”
结课当天,范治刚院长引用《医宗金鉴》中的 “手法者,诚医家之利器也,辨其虚实,识其部位,施其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寄语学员:“康复辨构是‘辨虚实、识部位’的前提,手法正骨是‘施其术、解其痛’的手段。希望大家回去后,先把评估辨构做扎实,再把手法练精细,既不能忽视现代医学的检查数据,也不能丢了中医‘整体观’的根 —— 让每一次正骨都有依据,每一次治疗都有温度,这才是手法医学的真谛。”这正是新中医始终坚守的理念:康复与正骨不是 “简单复位”,而是 “恢复人体自然平衡”;技术的传递,更要伴随着对 “医者慎思” 的敬畏。
课程结束时,不少学员仍在对着人体模型演练评估步骤,或是围着范院长请教最后一个病例 —— 这份不舍,恰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患者的责任。愿各位学员带着 “评估为先、手法为精” 的理念,在未来的临床中以手为刃、以心为尺,为更多骨骼肌肉疾病患者找回平衡与舒适。新中医期待与大家下次相聚,继续在 “精准评估、轻柔正骨” 的道路上深耕不辍,共探中医康复的深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