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刀医学学习班
针刀医学学习班介绍
针刀医学学习班介绍
培训背景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医微创技术(针刀、银质针等特种针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及整套治疗体系,是中医现代化的成功典范,是治疗骨关节病、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刀医学及其原创技术自1987年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向全国推广以来,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从事针刀疗法工作及其应用的医务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已逾百万以上,全国各省份已将针刀疗法纳入医保范畴,每年治疗了大量的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为医保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王自平院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医学培训中心从事针刀临床和普及推广,并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工作多年,接触学员的机会多,在临床上听到看到的情况多,对一些疑难疾病的关注、思考的也多,在临床实践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吸取杰出医学专家的成功经验和创新见解,一方面在整理不同层次针刀、骨伤、疼痛科医师的困惑、问题和失败的教训时发现,大多数从事中医微创技术工作者在临床上搞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顽固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失去信心,或因施术失败而陷于困境。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针刀医学的应用推广。针对以上情况王自平院长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现象普遍在一定意义上讲,患者对于医生的唯一要求就是解除病痛,身心得到有效的健康保障,这也是医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部分疾病用一种方法即可治愈或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应用一种治疗方法较好,但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是有限的,大多数顽固性疾病需多种方法配合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目前中医微创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门派之见现象普遍,个人主义严重,导致学科发展固步自封。王自平院长在业界率先倡导医务工作者应树立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理念,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主张兼容并蓄,求各家之长,以期达到更加安全治疗,追求更高疗效的目的。即以先进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程度正确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创伤获取最佳疗效。在临床上突破针刀、疼痛及骨伤科发展瓶颈,安全有效解决临床棘手问题。二、创新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一个学科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在创新道路上永不言休,只有这样中医微创术才会不断发展壮大、日臻完善。王自平院长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更加关注针刀操作的安全及有效性,为针刀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特色
一、以筋膜解剖学为依据,注重骨性标志和软组织体表投影的实体定位,并强调治疗部位的层次解剖,用最短的学时、掌握最实用的临床技术。二、探病求源,授之以渔,除了讲授最前沿的中医微创技术外,还注重理论思维的强化,强调先要做明医,即要做到明确诊断,明确治疗,要知道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无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明医。三、不单纯讲授或追求一种方法的疗效,阻碍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四、强调注重安全,即反对在操作中过分追求疗效而不注重安全,在授课过程中将讲授如何用安全的器械和安全的操作方法达到最好的疗效。五、反对盲目扩大一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过分夸大疗效。六、对一些已不适用于临床的理论及操作方法加以修正和补充。